“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。這是廬陵先賢文天祥留下的千古名句,流傳至今。3月26日,由吉安市委宣傳部、江西日報社(報業(yè)傳媒集團)主辦,吉安市文廣新旅局、吉安市文聯(lián)、吉安市社聯(lián)、吉安市文旅集團承辦的“白鷺洲書院講壇”第二期開講,邀請了著名學者溫海清教授授課,講述了“文天祥的最后歲月與元初政局”。據(jù)悉,該講壇也是江西日報社(報業(yè)傳媒集團)“文化名家看江西”品牌系列活動之一。
主講嘉賓:溫海清教授
溫海清教授從文天祥與故鄉(xiāng)廬陵、勤王抗元與被執(zhí)、文天祥的燕獄歲月、文天祥被殺與元初政局、孤忠英雄殉節(jié)與南宋完結的標志五個方面,通過大量詳實的史料文獻,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文天祥在元初的最后歲月,揭示了廬陵文化人才輩出的精神底蘊。
文天祥是廬陵文化的代表。南宋理宗端平三年(1236年),文天祥出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(今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鄉(xiāng)文家村)。20歲時,文天祥懷著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遠大抱負,進入江萬里創(chuàng)辦的白鷺洲書院學習。溫海清教授講述了白鷺洲書院、家鄉(xiāng)先賢對他的影響?!凹亦l(xiāng)前輩先賢的道德文章,一直感召著文天祥。他的千古名句‘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’,至今仍響徹神州大地,這無疑體現(xiàn)出他對故鄉(xiāng)先賢精神的傳承?!睖睾G逭f道。
講壇中,溫海清教授談到,南宋德祐元年、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文天祥正任贛州知州,此時南宋已蹙,形勢危急,他應詔起兵勤王。文天祥輾轉至家鄉(xiāng)江西抗元期間,他在當?shù)負碛泻軓姷奶栒倭?,接連取得大捷,令元廷震動。
1278年12月20日,文天祥被俘。文天祥囚于大都監(jiān)獄三年有余,如何處理文天祥成為元廷一個十分棘手的重大政治問題。元廷不少官員都曾跟文天祥打過交道,如伯顏、唆都、張弘范等人,他們均曾見識過文天祥激烈不屈的意志和決絕的態(tài)度。1282年十二月,忽必烈下令處死囚禁于大都監(jiān)獄長達三年零兩個月之久的文天祥。從被俘到最終被處死的這四年時間里,文天祥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究竟有何變化?
根據(jù)溫海清教授的講述,文天祥被俘后,就毫不猶豫地選擇自殺,希望能“速死”,以保全自己始終忠誠于南宋的氣節(jié)。然而遺憾的是,并沒能如愿。被俘之后不久,文天祥屢次求請速死。在北解大都途中,故鄉(xiāng)廬陵是北上必經之地,文天祥計劃絕食而死。他希望到達故鄉(xiāng)的時候,正好可以餓死,所謂“首丘廬陵”,如果能死在自己的故鄉(xiāng),也可算作是種寬慰。然而,絕食而死的計劃,也沒能實現(xiàn)。文天祥后來嘆道:“余嘗服腦子二兩不死,絕食八日又不死,未知死何日,死何所。哀哉!”
溫海清教授說,元廷處死文天祥,是元王朝對南宋遺留政治問題加以處置的一步棋。文天祥始終不肯降元,他的存在就是南宋存續(xù)的一種象征。對于部分南宋遺民們來說,文天祥未死,也許恢復大宋就仍存有一絲希望。這是元王朝最為擔心的事情。文天祥可以說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“定時炸彈”。因此,是否處死文天祥,成為當時忽必烈必須面對的政治抉擇。而忽必烈實施的,就是徹底瓦解原南宋遺民們抵抗元朝的意志,要將他們心中最后的一絲希望澆滅。
講壇當天,來自省內外200余名觀眾來到了現(xiàn)場聆聽。溫海清教授與現(xiàn)場觀眾進行了互動。
作為國內著名的古書院,白鷺洲書院是廬陵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地標。近800年來,書院書聲不斷,弦誦不絕,培養(yǎng)出了文天祥、劉辰翁等一批杰出的仁人杰士,是全國為數(shù)不多保存究好、仍在辦學的古書院之一。主辦方表示,為提升廬陵文化影響力和傳播力,將白鷺洲書院打造成為一個弘揚、傳承、傳播廬陵文化的平臺,白鷺洲書院講壇將陸續(xù)邀請國內著名文化學者來講學,進一步唱響廬陵文化好聲音。